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战略意义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9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10-13 17:3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10-13 17:37 编辑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战略意义  
 ■ 杨宏海  

  日前,《梅州日报》报道:《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已获文化部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我市将在更高层面、更科学系统地对原生态客家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消息传来,着实令人鼓舞。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对于提高文化自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进民族团结;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7年2月,我在出席广东省政协会上获知,国家文化部在制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计划创建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前已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此,我在2007年3月2日接受《梅州日报》记者专访《关注文化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的长篇报道中,就创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发表了个人看法和建议,时任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阅报后当即批示,要梅州市委宣传部、文化部门专门调研和跟进此事。  

  从2007年底开始,梅州市开始着手申报“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经过考察调研、编制规划、专家论证三个阶段,于20105月最终由国家文化部批准同意在梅州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包括了梅州市全境。包括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火龙舞、席狮舞、广东汉剧、五华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当地客家古村落、围龙屋等古建筑等物质文化,在梅州大地上相依相存,呈现出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部创建的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当中,梅州在整个客家区域版图上创建了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尔后带动了其他客家地区的申报,为梅州在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形成事实上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其战略意义可概括几点。   

  第一是使客家文化纳入国家级的中国文化生态体系。进入国家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范畴,使客家文化成为了中国主流文化之一,有了政策、法律、财政等一系列的支撑和保证,有利于促进文化、自然、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二是为客家文化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政策实操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批准设立,使客家文化在构建文化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面,可以系统、全面地进行规划与实施,同时可以对客家文化资源加快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梅县区正在筹备实施的乡村复兴(论坛)计划,就是转型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举措之一,将可能引领客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梅州“世界客都”这个最响亮的城市名片。近代以来,梅州因其文风鼎盛、名人众多、文物齐全,在世界客家版图上拥有盛誉。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保持“世界客都”的荣耀堪称任重道远。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设立,为“世界客都”这一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提供了实质,丰富了内容,列出了课题,增强了梅州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并将促使梅州人民奋起努力,通过对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实施,留住文脉和乡愁,实施整体保护,突出产业支撑,形成新型实体经济之一,为加快和更好地发展梅州奠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系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教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